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簡介|免疫磁性微球(Immunomagnetic Microspheres,IMMS)簡介
免疫磁性微球(Immunomagnetic Microspheres,IMMS),或稱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免疫磁珠,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免疫學技術,運用核-殼的合成方法合成含有超順磁性物質的高分子表面覆蓋的復合材料、穩定性好、能進行后期標記的物質,利用這些物質表面的功能集團如氨基、羧基、巰基等進行抗體的共價或者非共價偶聯,可用于結合相應的抗原或抗體,這樣在外加磁場的吸引下可做定向移動,從而達到分離,檢測,純化基因、蛋白質、細胞、微生物等的目的。它將固化試劑特有的優點與免疫學反應的高度特異性結合于一體,以免疫學為基礎,滲透到病理、生理、藥理、微生物、生化以及分子遺傳學等各個領域,其在免疫檢測、細胞分離、生物大分子純化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免疫磁珠法 (MACS):免疫磁珠法是 20世紀 80年代出現的技術方法。1983年 Ugelstad提出將免疫磁珠用于細胞分選,1990年,Mihenyi建立了 MACS。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在磁珠表面包被具免疫反應性的抗體進行抗原抗體反應,在細胞表面形成玫瑰花結,這些結合了磁珠的細胞一旦置于強大的磁場下,就會與其他未被結合的細胞分群,具超強順磁場的磁珠脫離磁場后立即消失磁性,這樣就可以篩選或去除所標記的細胞 ,從而達到陽性或陰性選擇細胞的目的。這一技術 目前已經廣泛運用于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分離基因、靶細胞及造血干細胞等。其分離效果得到了免疫熒光、PCR、FISH及 FACS等方法的確認。免疫磁珠可以有效地分選細胞,從而決定了這一方法在神經干細胞分選中應 用的技術可行性 。
1、按核磁表面覆蓋高分子的成份分主要有聚苯乙烯、聚纖維類;
2、按表面的基團分主要可分為氨基磁珠、羧基磁珠、硅基磁珠、鏈霉素、親和素、醛基、巰基;
3、按粒徑分主要有50nm、80nm、100nm、200nm、500nm、1000nm、2000nm。
代表性的產品
dynal bead: 以1um和2.8um磁珠為代表,最早商業化,應用最為廣泛。但尺寸較大限制了其某些方面的應用。性價比一般。
PuriMag bead:以200nm和400nm為主,近年新出現的優秀代表,以尺寸小磁響應強為典型特點,磁響應優于dynal的磁珠。性價比高。
FG bead:日本品牌,以180nm磁珠為主,與PuriMag bead磁珠性能相近,但價格遠高于PuriMag bead。
Bangs bead:較著名的國外品牌,與dynal的產品類似,價格更昂貴。
JSR bead:日本品牌,以1um和2um磁珠為代表,物理吸附磁珠表現較為優異。性價比一般。
主要應用
1、基因純化:利用硅基磁珠表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可逆性的吸附和解離DNA/RNA的特性,可以用于純化基因、分離目的基因等,如提取基因組DNA,質粒DNA,病毒DNA,全血基因組DNA、RNA等。
2、蛋白質純化:利用羧基、氨基、生物素、親和素、巰基上交聯上蛋白質對應的抗體,就可以高效、特異性的分離到相應的蛋白質。
3、細胞純化:這方面已經成為免疫磁珠的主要應用,不多述了。
4、微生物富集:利用微生物相應的抗體免疫磁珠可以高效的可可逆性的富集相應的微生物。
我公司提供各種免疫磁珠:
200nm尺寸請參考: http://www.posuichina.com/Product/PSmagbead/
微米尺寸請參考: http://www.posuichina.com/Product/purmaghomo/
- 上一篇:鏈霉親和素磁珠在客戶應用中獲得好評 2017/12/24
- 下一篇:PuriMag鏈霉親和素磁珠捕獲生物素化分子的原理 2017/12/7